2022年第5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更新解读-成熟B细胞肿瘤(1)
表1. WHO造血及淋巴肿瘤分类,B细胞淋巴样增生和淋巴瘤-第5版相较于第4版修订版的变化(2)
成熟B细胞肿瘤
成熟B细胞肿瘤包括12个家族,层次结构见表1所示。
瘤前病变和肿瘤性小淋巴增殖性疾病:
克隆性B细胞增多症(monoclonal B-cell lymphocytosis,MB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保持不变,而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类型。
第五版WHO分类MBL包括三种亚型:
a. 低计数MBL或克隆性B细胞增生:克隆性CLL/SLL表型B细胞计数低于0.5×109/L,无其他诊断为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特征。这一阈值是基于人群与临床队列比较研究的结果。
b. CLL/SLL型MBL:单克隆CLL/SLL表型B细胞计数≥0.5×109/L,外周血B细胞计数小于5×109/L,没有其他可以诊断为CLL/SLL的特征。B细胞计数可以为任意小于5×109/L的值,但与B细胞计数在5~10×109/L之间的个体相比,该类患者很少需要治疗。
c. 非CLL/SLL型MBL:克隆性非CLL/SLL表型的B细胞增多并无其他成熟B细胞肿瘤的诊断体征或特征。大多数病例与边缘区(MZ)起源的特征一致。
MBL所有亚型的临床特征均为免疫功能障碍,如对疫苗反应不佳和感染风险增加。在CLL的诊断中,CD5、CD19、CD20、CD23以及细胞表面或胞质κ和λ轻链是必要指标,CD10、CD43、CD79b、CD81、CD200和ROR1在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鉴别诊断中有辅助诊断作用。除了检测del(11q)、del(13q)、del(17p)和12号三体外,TP53突变分析、免疫球蛋白基因重链可变区(IGHV)体细胞超突变(SHM)分析和B细胞受体分析都是全面评估CLL/SLL预后的关键。在靶向治疗的背景下,复杂核型、BTK、PLCG2和BCL2突变状态也是必要的额外检测。IGHV突变、TP53突变状态、年龄、临床分期和β2-微球蛋白水平均包括在CLL国际预后指数(CLL-IPI)中。在疾病转化中,建议使用术语“Richter转化”来代替“Richter综合征”。
第四版修订版WHO中的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由于其异质性,在第五版WHO中不再单独分类。具有B-PLL特征的病例被归入:(1)套细胞淋巴瘤变异型,其特征是存在IGH::CCND1;(2)CLL/SLL进展的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定义为骨髓和/或外周血中非套细胞的CD5+肿瘤性幼稚B细胞>15%;(3)其他类型,现在被归类为“伴突显核仁的脾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脾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伴突显核仁的脾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一词取代了“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和“CD5阴性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五版WHO中的脾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家族包括毛细胞白血病(HCL)、伴突显核仁脾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SBLPN)、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SDRPL)和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图1)。与第四版修订版WHO不同,SBLPN和SDRPL现在被单独分类,前者的命名有所变化。毛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成熟的B细胞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95%的病例具有BRAF p.V600E体细胞突变。其他脾脏小B细胞淋巴瘤通常缺乏BRAF突变。
图1.WHO分类修订版第4版和当前第5版中命名和定义的脾脏B细胞淋巴瘤之间的关系总结。一些以前被归类为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例实际为(母细胞样)套细胞淋巴瘤(第四版修订版WHO中已指出)或CLL的幼淋进展。第四版修订版WHO分类为CLL/SLL伴≥15%幼淋巴细胞的病例现在被分类为CLL进展的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在第五版WHO中,幼淋巴细胞<15%的病例仍为CLL/SLL。其余病例现更名为“伴突显核仁的脾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SBLPN),这一类型包含了以前归类为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HCLv)的病例和非常罕见的具有相似的形态学特征的脾边缘区淋巴瘤。应该注意的是,若无法获得脾脏切除标本,则可能无法区分各种实体。
新的分类伴突显核仁的脾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SBLPN)取代了以前的“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在生物学上不同于HCL,尽管肿瘤细胞可能类似于HCL的“毛细胞”。此外,根据,SBLPN还纳入了第四版修订版WHO中CD5阴性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的所有病例。虽然文献中的数据不能直接推断其为新的类别,但SBLPN是罕见的,约占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0.4%,主要影响老年患者。SBLPN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核仁,且HCL相关标记物CD25、AnnexinA1、TRAP和CD123均阴性,其病程比HCL更具侵袭性,对克拉屈滨单药治疗耐药。最近研究表明,克拉屈滨与利妥昔单抗或苯达莫司汀联合使用可改善疗效。
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SDRPL)有一些与HCL和SBLPN特征重叠,但可以通过仔细评估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来区分。流式CD200与CD180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比值<0.5,在鉴别SDRPL与HCL、SMZL、SBLPN中显示出较好的效能。这一分类最可靠的检测是脾脏病理活检,如不能行脾脏活检,骨髓检查SDRPL的特征是窦腔内增生为主,而SMZL和SBLPN在骨髓中可见不同增生模式,HCL则是典型的弥散性增生伴网硬蛋白纤维化。但是没有脾脏活检,精准的区分常是不可能或比较困难的。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IgM问题
第五版WHO分类中包含两种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亚型,最常见的是IgM- LPL/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WM)型。非WM型LPL约占LPL的5%,包括:(1)具有IgG或IgA单克隆蛋白的LPL,(2)不分泌性LPL,(3)没有骨髓受累的IgM LPL。
基于是否存在MYD88 p.L265P突变,IgM LPL/WM型分为两个分子亚型,该突变是绝大多数LPL(>90%)的致病性驱动突变。MYD88 p.L265P突变有助于与伴浆细胞样分化的淋巴结和淋巴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ZL)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诊断。除罕见的MZL外,后两种疾病通常缺乏MYD88 p.L265P突变,除罕见的MZL存在该基因突变。CXCR4突变在LPL中发生率高达40%,通常与MYD88突变同时发生。对于考虑使用BT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该进行CXCR4突变检测,因为该突变不仅与较短的无治疗生存期有关,而且与伊布替尼治疗的耐药性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