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分多少种?

100多年前Virchow提出了白血病的名称,并将它分为脾脏明显肿大的“脾型”和淋巴结肿大为主的“淋巴型”两类。直到1891年Ehrlich和他的学生Shilling创用了细胞染色方法后才真正分出了白血病的类型。

目前白血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分型的主要手段仍然采用传统的瑞士染色或姬姆萨染色法。虽然血细胞细胞化学、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以及免疫学的方法可使分型更加精确可靠,有利于对白血病细胞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和研究。但瑞士染色的血细胞形态学还是最基本的。

由于白血病的分型对治疗预后以及病因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把白血病类型肯定,特别是急性还是慢性,是淋巴细胞型还是非淋巴细胞型。

1975年法、美、英三国的七位血液学专家在伦敦、巴黎集会,讨论了急性白血病的分型,提出了被称之为FAB方案的分类方法。FAB方案目前已被各国血液学工作者广泛采纳。1980年9月我国血液学工作者也根据FAB分类结合国内情况提出了我国的白血病分型的建议。

白血病的分类,首先应分出急性及慢性两大类。分类的标准不是看病程的长短,病情危机程度,而是根据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如果细胞接近或就是成熟阶段则就是慢性。相反,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差以原始及幼稚细胞为主,就称之为急性型。例如,按粒细胞系统分化发育可分成原始、早幼、中幼、晚幼、干状核及分叶核粒细胞。如果从中晚幼粒细胞及干状核粒细胞为主,就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为主就称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第二,再按细胞类型又分为淋巴细胞型和非淋巴细胞型。后者又可分为M0(未分化型)、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红白血病)和M7(巨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根据原始、幼稚淋巴细胞的胞体大小、胞浆量多少、空泡情况、细胞核形态及有无核仁及有无核仁又可分为L1、L2、L3等三种亚型。

此外,还有些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如淋巴肉瘤白血病、组织细胞肉瘤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嗜硷粒细胞白血病以及未能分型的急性白血病。

由于科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特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现已有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细胞培养及免疫球蛋白基因重组等分型,因而白血病分型会愈来愈细,愈来愈符合客观实际。这对指导治疗有着深远的意义。

 

白血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可由内因、外因引起,而且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目前比较明确的病因因素主要有:

⑴ 放射线: 1945美国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分别扔下了原子弹。在原子弹爆炸后的幸存者中,许多人陆续发生了白血病。最初是在原子弹爆炸后2~3年发现的,到爆炸后第5年,白血病的发病率到达最高峰,以后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一直到爆炸26年后,幸存者中发生白血病的仍比普通人为高。这是放射线能引起人白血病的最直接证据。此外,在防护条件不好情况下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以及长期接受X线治疗的病人,如强直性脊椎炎病人中,白血病的发病率也都比正常人高几倍,证明放射线确有引致白血病的作用。

⑵ 化学因素:有一些化学物和药品如二苯蒽等可在小白鼠中有诱发白血病,一些抗白血病药物如马里兰也有这样的作用,从而在动物实验中确定了化学因素的致白血病作用。在人类肯定能引起白血病的化学物有苯及甲苯等。

⑶ 病毒因素:早在50年代就发现了一种小鼠白血病病毒感染新生的乳鼠后可以引起小鼠白血病。因此,人们一直怀疑人类白血病也可由病毒引起,但长期来都得不到肯定的结论。直到最近,在人类的白血病病毒病因方面采取的了重大的突破。

1977年,在日本西南沿海地区发现了一种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1980年,把这些白血病细胞在体外培养成功,并进而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类白血病病毒。经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它就是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元凶。至于人类其他类型白血病与病毒的关系,目前还不很清楚。

⑷ 遗传因素:有人统计分析了同一家族中发生好几例白血病病人的情况,认为其中可能有遗传因素的存在。在一些先天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愚型中,也比较容易发生白血病。在同卵的双生子女中,一方发生白血病,另一方发生白血病的机会高达25%。这些例子都说明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有遗传因素存在的可能。

 

总的来看,白血病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遗传素质、病毒、放射、化学物质可能相互影响,重叠作用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